新春走基层|甘肃临夏:大学生“牵手”乡村就业工厂******
新华社兰州1月11日电 题:甘肃临夏:大学生“牵手”乡村就业工厂
新华社记者
打开电脑、登录网站,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马全祥熟练地运营着一家网店。和城市里的上班族不同的是,他的工作地点是在西北老家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家乡村就业工厂。
临夏回族自治州自古被称为西部“旱码头”,这里商业发达,依托当地牛羊养殖建立起的皮毛加工业更是十分兴旺。广河县三甲集镇就是著名的皮毛交易中心。
马全祥就业的甘肃西裕工贸有限公司是县上成立的乡村就业工厂,主要从事皮毛马甲生产和整皮加工,并开发生产护膝、护腰、护肩等产品。公司车间员工有307人,大多来自周边农村。
临近春节,车间里复工复产的景象“热气腾腾”,员工们忙碌在各条生产线上。
广河县乡村就业工厂内,1997年出生的马天龙正在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马莎 摄
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原因,很多线下实体店经营困难,西裕公司将经营转到线上。然而,网络运营及销售人才短缺成了公司发展的最大短板。“普通工人口才表达能力有限,也不懂网络技术,急需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公司负责人马中云介绍。
马全祥2019年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在外闯荡了半年,因为家里人口多,经济压力大,他便在2020年回到了家乡。随后,马全祥应聘到西裕公司工作。
一开始,他负责客服和售后,每月只有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熟悉企业运营后,公司将两个网上店铺交给他打理,并将这两个店铺一部分股份转让给他。马全祥的收入也从拿固定工资变为绩效奖励。2022年,马全祥的税后收入超过10万元,他非常高兴,将大部分收入补贴家用。
广河县乡村就业工厂内,1999年出生的客服杨小倩正在回答电商平台上顾客们的问题。新华社记者马莎 摄
“家里人口比较多,有妹妹和弟弟还在上学。我的收入可以极大缓解家里的经济状况。”马全祥这几天在网上翻阅各种汽车信息,并准备考取驾照。有了稳定的收入,买车也提上了日程。
马全祥非常庆幸自己的选择,对将来也充满信心:“电商在乡村振兴中是一片蓝海,前景非常广阔。”
马中云说,2022年企业又招聘了6名毕业大学生,他们有的来自甘肃省内高校,有的来自省外高校。目前公司在职的大学生达到了16名。
广河县乡村就业工厂内,“90”后大学生正在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周梦蝶 摄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乡村就业工厂靠近原料产地,生产的商品物美价廉质优,但由于缺乏人才和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总是出现“有货无市”的现象。“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大学生的招聘力度,以此提升管理和营销水平,推动商品走出去。”马中云说。
此外,当地政府也大力支持乡村就业工厂吸收大学生就业,并给予企业每人1500元的就业补贴。目前,广河县已有264名大学毕业生在乡村就业工厂就业,他们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记者姜伟超、胡伟杰、马莎、周梦蝶)
纪录片赋予硬核科技以浪漫诗意******
纪录片《鹤舞长江》剧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2022年12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发电。白鹤滩与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水电站“串珠成链”,点亮了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在新征程上为践行“两山”理念、落实“双碳”目标注入澎湃的绿色动能。纪录片《鹤舞长江》,全景式呈现了这项超级工程的诞生背景、建设历程,引领观众深度感受“绿色奇迹”背后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轮机组、世界最大的地下厂房、世界最“聪明”的智能大坝……白鹤滩水电站攻克了40项世界级难题,取得1000余项技术专利,机组实现100%国产化。这是我国水电装备制造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又一杰作。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攀登,也是接力。水电站历经半个多世纪选址、10年勘察设计、10余年建设施工,承载着几代水电人的光荣与梦想。《鹤舞长江》以选址筹建为开篇,用真实的镜头捕捉一个个闯关夺隘的动人故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历史信息。
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工程题材纪录片,如何用影像语言艺术地挖掘和呈现工程价值,让广大观众在震撼之余,激发起更多情感共鸣?该片做了诸多有益尝试。
以生动贴切的语言,呈现科技之美。一个超级工程,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业艺术品,凝结着工程师们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一个铁球“借力打力”,实现上层爆破的同时,保护底部基岩;通过“雕刻师”级别的精准爆破,岩壁吊车梁一次成型,为庞大的地下宫殿打造出能承担万吨重量的坚实“臂膀”;以低热水泥破解“无坝不裂”的难题,成功筑成“无缝大坝”;为泄洪洞岩壁敷上一层光滑的“镜面”,阻断空泡效应,让“深水炸弹”无处栖身;以充满传统文化意蕴的“双龙戏水”出水口设计,巧妙消解泄洪势能……纪录片将科技术语转化为日常语言,以通俗易懂的表达诠释复杂问题,打破专业隔阂,赋予硬核科技以浪漫诗意。
以平凡动人的故事,书写奋斗之路。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那座雄伟壮观、造型优美的大坝,更有数万名建设者和10万移民的无私奉献。前期负责勘探的工程师们冒着生命危险,徒步于垂直落差近千米、最窄处不足1米的白鹤驿道;河谷上空的7座彩色缆机中,清一色的女司机昼夜不停,以女性的细致与专注,累计吊送100万罐混凝土;移民工作者刘祖雄不顾病痛,翻山越岭,开展详尽的入户调查、制定安置方案,努力带领库区移民走出世代贫困……纪录片以工程建设为主题,但关键视角始终是人。工程建设过程中,朴实的奉献和真切的情谊,令纪录片充满温度和力量。
纪录片专门辟出章节,呈现工程配备的一整套完善的生态系统保护方案。乌东德水电站为洄游的鱼类量身打造“专用电梯”,白鹤滩水电站为两岸崖壁上的鸟儿栗喉蜂虎“乔迁新居”、为300余株古树逐个定制移栽方案……从江中到岸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地生根、拔节生长。
在纪录片的最后一集,镜头离开白鹤滩,像坝中流泄的江水一般涌向长江、奔入大海。随着镜头,观众看到了沿线各地正在建设或运行的水面光伏、抽水蓄能电站、远海风电等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饱含诚意、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剪影。(周飞亚)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